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推介】《时代建筑》2018年第3期 环境调控与建筑设计

时代建筑 2019-06-30


主题阐释


“环境调控”是中国建筑学界当前的热词之一。它的提出和引起热议,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建筑学的核心维度。这一维度一方面为我们重新审视现代建筑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为当代建筑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框架。现代环境的度量从根本上改变了建筑与人的关系,而日渐精细化的设备则改变了建筑的系统组成。对“环境调控”的关注和研究,正如鲁安东教授指出的,“……最重要的是对环境和使用者全过程的设计研究,而不是设备决定论”,这基本上已成为国际学界的一个共识。本期杂志主题栏目“环境调控与建筑设计”回应了这一议题,探讨环境调控对当代建筑设计的推动。


鲁安东的文章从认识和方法两个层面对环境调控的关键概念和话语进行了辨析,为本期杂志对环境调控的讨论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迪恩 · 霍克斯在英国16—18世纪科学发展与建筑的关系中,揭示了对环境调控的初步认识,即气候、环境意识对建筑设计的直接影响。蒲仪军基于他的建筑设备史研究以及低能耗和可持续的建筑观,提出建筑设备学向环境调控学的转向。鲁安东和梅凯强的文章对比了日本蚕室和福建改良蚕室建筑,揭示了蚕室建筑形制传播过程中“环境调控形式”和“建造形式”的关系。庄慎和李麟学的文章聚焦环境调控议题和当今建筑设计的关系,前者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讨论技术与空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建筑宣言,“内部可以成为建筑学的新疆域”、“内部空间可以看作是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内部是日常生活在时间上的增殖而不是在空间上的蔓延”;后者基于能量流动机理与原型设计方法,在教学中探讨了环境调控范式的热力学建筑形式法则。迈克尔·亨塞尔等把自然、人工环境和建筑历史理解为“嵌入式知识”存储库,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可持续建筑的优化设计方法。


借埃森曼2018年3月来华讲学和其《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中文版面世之机,《时代建筑》推出专栏“再思理论:埃森曼与中国”。《再思理论:建筑学,请抵抗!》辑录他到访同济的研讨课以及与中国同行展开的关于抵抗建筑学的激烈讨论。《刍议理论之作为》聚焦其建筑自治、形势分析、不可决定性等理论可能激发的建筑理解。《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译后记揭示历史、理论、实践与叙事之间的关系,展望了中国读者对该书的重读和精读可能展开的新的讨论。


作品栏目为读者选登了深圳南头古城双年展展场改造、深双盐田分展场4/5号楼改造、浙江宁海胡陈粮仓酒店、四川山区老杨家农舍改造、世博会博物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杂志特邀吴长福教授、周俭教授撰文回顾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和整体方案设计,以及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以此纪念“5·12”汶川地震十周年。


感谢客座主编鲁安东教授在主题栏目的策划和组稿工作中的重要贡献。

  

主编:支文军教授


封面:伊朗伊斯法罕鸽子塔气流分析图


目次


1 / 编者的话 / 支文军                                                     

时事点评

4  / 城市生态系统的未来 / 曾冰玉    刘滟菡   王飞 


环境调控与建筑设计

6 / 环境作用理论及几个关键词刍议 / 鲁安东    窦平平

13 / 英格兰文艺复兴建筑中建筑科学的起源 / [英]迪恩·霍克斯 著  程惊宇 邱嘉玥  译  鲁安东 校

21 / 度量舒适 建筑设备演进与建筑环境控制 / 蒲仪军

26 / 类型与地方 中日近现代蚕室建筑设计演变中的环境与建造 / 鲁安东    梅凯强

32 / 看不见的改变 论使用端空间技术化的可能 / 庄慎 

36 / 热力学建筑原型 环境调控的形式法则 / 李麟学

42 / 嵌入式建筑 探询建筑、分散式遗产和自然环境以寻找一种针对可持续的优化设计方法 / [德]迈克尔·亨塞尔  [德]德芙妮 ·亨塞尔  [挪威]索伦·索伦森  著    方飞 鲁安东 译   尹珅 校 


专题  再思理论:埃森曼与中国

46 / 再思理论:建筑学,请抵抗!/ [美]彼得 · 埃森曼  著    江嘉玮    钱晨  译

52 / 刍议理论之作为 兼论埃森曼教授访华讲学 / 江嘉玮

55 / 埃森曼《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译后记 / 罗旋    安太然    贾若 


设计作品

58 / 村 / 城重生 城市共生下的深圳南头实践 /孟岩    林怡琳    饶恩辰 

65 / 超图像建筑 欲望之屋  /张宇星   

70 / 诗意的建造 九熹·大乐之野·胡陈粮仓酒店 /汪莹

78 / 自然之灵 四川山区老杨家农舍改造 / 张姿  章明  王瑶  

88 / 公共性视角下的空间实践 关于世博会博物馆设计的访谈 / 董斯静    杨明

96 / “非建筑”的设计策略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中人与自然的一次审慎对话 /  蔡永洁


建筑创作

102 / 云中图书馆 北京万科翡翠书院天空图书馆 / 刘姝婷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

106 / 建构理想的家居 20世纪初期中国大众刊物中的现代居所概念 / 朱慰先    梁智勇

112 / 包豪斯思想影响下哈佛大学早期建筑教育(20世纪三四十年代)状况探究 /钱锋    徐翔洲


当代建筑期刊研究

116 / 构建一种批评性话语《时代建筑》与当代中国的实验性建筑 /  丁光辉   


汶川地震十周年

121 / 责任于心,专业至上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项目实践回溯 / 吴长福    张尚武    汤朔宁    谢振宇

128 / 灾后重建规划与设计集成方法实践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十年回顾 / 周俭


建筑教育

132 / 从总体到单体的关联教学  一次毕业设计的教学总结 / 王方戟    张婷

136 / 构造、细部与建筑设计的整合 建筑-家具一体化设计教学的意义 / 陈镌


书评

140 / 基于网格的城市设计 阅读《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城市主义》/ 杨丁亮


时代建筑视窗

144 / 今日建筑 / 章明  孙嘉龙 (主持) 

146 /  简讯 / 王秋婷  孙嘉龙 (主持)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


环境作用理论及几个关键词刍议

Reflections on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Its Keywords

鲁安东    LU Andong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窦平平    DOU Pingping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在建筑学中,环境概念表述了生命体的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文章分析了建筑学话语中与环境议题密切相关的五个词语。“舒适”概念是物质文化中的主导价值,它促进了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身体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感受。“卫生”概念包含着空间、物理和医学的内涵,为联结身体、建筑与城市提供了一个认识工具。现代的“度量”使环境变得可以被描述和指示,并成为实现舒适的目标对象。“模拟”基于对环境要素的细分和面向能耗的排他性筛选。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为建筑学理解生命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适应”的思想。面对当代开放性的环境概念,建筑学的环境议题正从“环境-建筑”的对应范式转向“环境-形式-作用”的参与范式。文章认为只有通过对环境的作用过程的充分认识,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环境进而以形式的创造参与其中。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2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4380021)


英格兰文艺复兴建筑中建筑科学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Building Science in the Architecture of Renaissance England

[英]迪恩·霍克斯 著  Dean HAWKES

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 建筑设计方向荣誉教授,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 名誉院士

程惊宇 译  Translated by CHEN Jingyu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专业硕士在读

邱嘉玥  译  Translated by QIU Jiayue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专业硕士在读

鲁安东 校  Proofread by LU Andong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剑桥大学 博士,剑桥大学 牛顿基金学者,剑桥大学沃夫森学院 院士(Fellow)

文章回溯了16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中叶的近两百年间,英国建筑和科学之间相互关系演进的三个阶段。通过分析16世纪的罗伯特·史密森、17世纪的克里斯托弗·雷恩和18世纪的英国帕拉第奥主义者的建筑作品,文章揭示了逐渐演变的科学概念如何改变了建筑构思的方式,并试图说明建筑的科学性并不依赖于将科学直接转化为技术表达。


度量舒适

建筑设备演进与建筑环境控制

Measuring Comfort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Services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al Control

蒲仪军    PU Yijun

同济大学 建筑学博士,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

文章追溯了舒适的含义及演进,论述了舒适性、建筑设备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设备对环境控制的作用,并通过重新认识舒适性建筑设备对于建筑设计发展的作用,提出建筑设计中可持续环境控制的方法。


类型与地方

中日近现代蚕室建筑设计演变中的环境与建造

Type and Place

Environmental and Tectonic Factors i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ocoonery Architecture in Japan and China

鲁安东    LU Andong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梅凯强    MEI Kaiqiang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文章首先分析了19世纪晚期日本蚕室建筑随着养蚕方法的研发和进步,逐渐从民居建筑发展出成熟的、专门化的蚕室形制的过程;然后通过比较汪炳文、陈明璋设计的福建改良蚕室与日本竞进社蚕室,探讨蚕室建筑形制传播过程中的“环境调控形式”和“建造形式”的关系。文章认为,在建筑形制传播过程中,恰恰是技术与技艺的分离,使得本土建造传统得以与新的技术结合,带来新的创造。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215)


看不见的改变

论使用端空间技术化的可能

Invisible Change

Technologizing Space at the User's End

庄慎    ZHUANG Shen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

文章通过分析现代主义建筑历史上技术乐观派的得失,指出了科技在建筑实践中的“传导”规律,阐述了建筑的使用端是需要被重视的领域,并推测了未来建筑属性的改变。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8419)


热力学建筑原型

环境调控的形式法则

Thermodynamic Architectural Prototype

Formal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Mediation

李麟学    LI Linxue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麟和建筑工作室ATELIER L+主持建筑师

根据非平衡开放系统的建筑定义,热力学建筑试图重构现代主义以来的环境调控范式。文章基于能量流动机理与原型设计方法,提出了气候数据驱动、能量形式化、建筑原型生成、物质化与材料文化为特征的热力学建筑形式法则,并展示了教学层面的实验探索。 


嵌入式建筑

探询建筑、分散式遗产和自然环境以寻找一种针对可持续的优化设计方法

Embedded Architectures

Inquiries into Architectures, Diffuse Heritag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in Search of Better Informed Design Approaches to Sustainability

[德]迈克尔·亨塞尔  著  Michael HENSEL

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 教授,建筑与建构研究中心 主任

[德]德芙妮·亨塞尔  著 Defne Sunguroğlu HENSEL

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研究员  

[挪威]索伦·索伦森 著    Søren S. SØRENSEN

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 助理教授,先进计算设计实验室 主任

方飞 译  Translated by FANG Fei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鲁安东 译   Translated by LU Andong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尹珅 校  Proofread by YIN Shen

《时代建筑》编辑部 编辑

文章对各种遗产类型的历史建筑及构筑物和自然环境及其变化的过程进行了大量分析,以探究这些案例能够为特定场地的设计方法提供的启示。文章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建筑历史理解为一个巨大的“嵌入式知识”存储库,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针对可持续建筑的优化设计方法,即将建筑嵌入到它们的环境中,通过精细地调节建筑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产生有利的环境条件。


专题  再思理论:埃森曼与中国


再思理论:建筑学,请抵抗!

Rethinking Theory Today: Could an Architecture of Resistance Survive?

[美]彼得 · 埃森曼  著   Peter EISENMAN

埃森曼建筑师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耶鲁大学 教授

江嘉玮    译   Translated by JIANG Jiawe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耶鲁大学 访问研究助理

钱晨  译   Translated by QIAN Chen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东京工业大学 访问学生

文章辑录并再现建筑师埃森曼到访同济与师生举行的研讨课。在这场关于抵抗建筑学的讨论中,埃森曼结合自身50年的从教及实践经历与中国的当代语境,提出了理论的本质、潜能与困局。随着这位敏锐的西方理论家与中国同行对话的逐渐展开,思想交锋愈演愈烈。对话通过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理论的兴衰,最终回归理论的基本问题。


刍议理论之作为

兼论埃森曼教授访华讲学

Theory Still Matters or Not

Notes on Peter Eisenman's Pedagogic Tour to China

江嘉玮    JIANG Jiawei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在读博士,耶鲁大学 访问研究助理

文章在对彼得·埃森曼教授来华讲学略作综述的基础上,聚焦建筑理论在本质、意义和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并尝试延伸出一些新的维度和观点。埃森曼倡导的关于建筑自治、形式分析、不可决定性等的理论直至今日仍有潜力激发出对建筑学的新理解。

埃森曼《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译后记

Translators' Afterword for Peter Eisenman's The Formal Basi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罗旋  LUO Xuan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 博士研究生

安太然  AN Tairan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 博士研究生

贾若    JIA Ruo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 博士研究生

彼得·埃森曼的《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中文版在原文完成55年后出版,文章借此机会从译者的角度批判性地观察该书所揭示的历史、理论、实践与叙事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追溯埃森曼30余年间与中国的渊源,进而展望中国读者重读和精读该书后可能展开的新的建筑学讨论。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彭怒,高静

如有任何有关环境调控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ta_weixin@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环境调控与建筑设计】,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时代建筑》杂志电子版二维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订购《时代建筑》杂志

感谢关注《时代建筑》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timearchi.com

电话:(021)65793325、(021)65038903

邮箱:timearchi@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